当前位置:脱发纹发养生你的孩子有这几个特点吗?
你的孩子有这几个特点吗?
2022-10-14

说起孩子是否聪明,许多家长就会想到智力测验。有不少家长还带孩子到过不同的机构做过智力测验和咨询。有的家长非常看重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,并以此判定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。实际上,对儿童的智力测验的结果只能作为一个参考,因为孩子的智力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,远没有最终定型和完善,一次智力测验的分数不能说明孩子智力发展的真正水平,更不能以此预见将来孩子智力能达到的水平。

家长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,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、解决问题的能力等,对孩子智力的了解应该比一次智力测验更为准确。那么,什么样的孩子聪明呢?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认为,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,我们从思维能力可以看出聪明的孩子有如下特点。

1.思维具有灵活性。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时,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,即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。如有一个四岁的男孩,在玩耍时将皮球掉到树洞中,无法直接拿出来,他想到了通过注水的方法使皮球浮上来,从而达到目的。在这个例子中,这个孩子就表现出了思维的灵活性,因为他能在短时间内想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。思维的灵活性可通过一定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,培养的关键是使孩子养成积极思考和爱动脑的好习惯。

2.思维具有发散性。思维的发散性是指能从不同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。学生在解题时的“一题多解”就是一种典型的发散思维的训练。如在一次试验中,一位五岁的儿童能说出“布”的三十多种用途和“水”的五十多种用途,表现出很强的思维的发散性。思维发散性强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想象丰富。因为想象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、联想不同事物间的共同特征的过程,也即是发散思维的过程。

3.思维具有积极性。思维的积极性强的表现是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,对于儿童来说,强烈的求知欲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。因为在同样的先天条件下,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越高,活动水平就越高,就越能促进智力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,而高水平的智力又会反过来提高参加活动,积极探索的兴趣。而几乎每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,都会有一段时间对外界的一切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,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并引导他们发展更积极广泛的兴趣爱好。

(一)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变得聪明

据美国《福布斯》杂志报道,成为父母意味着责任一下子变大了很多。除了要给新生儿喂奶、洗尿片以及等他渐渐长大给他读童话书之外,父母都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聪明的孩子,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才能培养聪明的孩子呢?根据专家的实验和调查发现有:

1.在孩子出生前后保证营养。对孩子而言,营养是非常重要的,在孩子出生之前,母亲一定要确保给他们充足的维生素,让孩子拥有一个均衡、有营养的食谱是保证他们健康和聪明的第一步。尽管大脑的发育在出生后更活跃,但母亲在怀孕期间增加营养给孩子带来的益处将是终生的。在孩子出生后母亲用母乳喂养将比牛奶更能提高孩子的智商,母乳是天然的和最理想的哺育后代的食品。但是,有些做母亲的愿意用牛奶喂养婴儿,而不愿给婴儿喂自己的奶,除了因工作或其它原因外,不了解喂母乳的好处,也是一个原因。用母乳喂养婴儿有哪些好处呢?

首先母乳的营养成分较完备,各种成分的配合比较适当,达到婴儿的需要,尤其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更为适合。以牛奶和母乳比较,牛奶中蛋白质的含量比母乳高2倍,但母乳中含的多半是容易消化的乳白蛋白,牛奶中含水量的多半是能在婴儿胃里凝成块的不易消化酪蛋白。

其次母乳的成分能随着发育的需要相应地发生变化。产后1-2天内发泌的乳汁叫初乳,色黄质稀,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固体在成分,还有轻泻作用,有利于新生儿排出胎粪。随着新手儿生长和发育,母乳逐渐变浓,量也增多,到6个月在右达到最高峰,以满足婴儿需要,这是任何其它乳类所不及的,这也是它独具的特殊优点。

再次母乳含有多量抗体。新生儿能从母乳中获得免疫体,婴儿在6个月内很少得麻疹、小儿麻痹、腮腺炎等传染病。曾观察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以胃肠道、呼吸道和耳部的感染抵抗力比喂牛奶的要强些。国外有人统计,在因病、在因病死亡的婴儿中,母乳喂养的只占七分之一,这与母乳中含有多种类型的抗体,能帮助婴儿抵抗多种疾病在关,这种抗体是其它乳品和代用品所没有的。

波尔穆特说,母乳喂养一年可以让婴儿的智商点数增加8个点,原因是母乳中含有对于婴儿大脑发育很关键的脂肪DHA。

2.防止祖辈的陈旧教育观念抚养现代孩子

时下,相当一部分父母为了忙工作、事业,同时也为了图省心省力,把孩子放心地交给父母带。这类年轻父母的现代教育观念不够强,没有从多方面为孩子身心的发展考虑。孩子的成长包括生理和心理两大类,生理健康发育方面祖辈也许可以做得尽善尽美,无可挑剔,而心理健康发展方面,如智力发展、人格培养、情感教育等方面可能就不大重视,未必能做好。这是由于他们受传统思想束缚,停滞不前的落后教育意识已与新世纪的现代教育观念不一致,用以前的老观念老方法教育抚养进入新世纪的孙辈,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孩子的智力发展。

(1)祖辈们多从安全角度考虑,不利于孩子的心智自由地发展。安全意识让祖辈们处处为孙儿“护驾”,过度的保护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发展空间。一种是出于对物品的安全,如为了不弄湿衣服而制止孙儿玩水,为了不搞坏闹钟而把它收藏起来,不打破杯子而不让他自己倒水喝等等;一种是出于对孩子自身的安全,如为了不摔倒而限制他过度的跑跳,为了不割伤手指而不准他用剪刀,为了不交坏朋友而限制他与同伴之间的交往等等。

以上这些似乎为孩子“好”的行为恰恰扼杀了孩子最初萌生的最宝贵的好奇心、最旺盛的求知欲,浇灭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兴趣,而这些正是求得孩子智力发展、素质能力发展的必经之路。

(2)祖辈们施加过多的爱容易变成溺爱,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。祖辈们由于晚年孙儿绕膝,欣喜之情无法不言于溢表,狂爱之心无法不倾于孙儿身上。大有“俯酋甘为孺子牛”的牺牲精神。事事包办、时时呵护,使“衣来伸手、饭来张口”的“小皇帝”、“小公主”的地位日益稳固。祖辈对孙儿图爱有加,往往心太软,导致教育孩子方面宽而不足,严而有余,甚至当父子之间有冲突时,往往不自觉地、不分原则地偏袒孙辈,这样做的结果将使孩子产生唯我独尊、任性自私、骄横无礼、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质,同时也失去了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,对大人产生依赖性,独立性差,生活自理能力低下,成了懦弱、自卑、懒惰的生活低能儿。很多孩子上了小学还系不好鞋带、穿不好衣服、不会自己整理房间等就是明显的例子。

(3)祖辈们自身活动范围的狭窄,影响了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。由于自身年龄原因,老人们多喜静不喜动,不仅身体上如此,性格、行为、观念上也不喜变化,不愿变通,不善更新。不喜欢孩子吵、闹、跳,而希望他安静、听话、服从、少惹事。也很少鼓励孙儿出去找同伴玩,总觉得带在自己身边更放心。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,在“您是否鼓励孩子在户外奔、跑、跳跃、尽情玩耍”的问题上,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差异极大,经常鼓励的祖辈只有12%,而父辈却有55%。由此易导致孩子的视野狭小,知识面无法拓宽,缺乏孩子应有的活力,不利于养成孩子开阔的胸怀,活泼、宽容的性格,不善与人交际,与人合作,易产生孤独、敏感、自卑等心理障碍。同时,由于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,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,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,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,变得“老气横秋”,缺少孩童时期应有的灵活,敏捷,活泼等特点。

(4)祖辈们重“身”不重“心”,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灵“饥饿”。祖辈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,大都不懂得“心”的健康的重要性。以为孩子吃饱喝足了,不生病不出事,就算是健康的孩子。殊不知,孩子的心理同样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来填充。而祖辈们只让孩子在旁边陪着自己看电视,让他自己在一边看图书,让孩子的玩耍“自生自灭”,其实如能有大人参与孩子的世界,将提高孩子的玩耍质量,将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,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。譬如,亲子共读、亲子游戏,与孩子谈天说地、交流思想,与孩子一起摆积木、拼图、涂鸦等,做各种比赛游戏等等,都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,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。而这些本该年轻父母们做的事,交给老人们去做,显得力不从心,也不见得能做好。他们甚至看不到玩耍中的智力因素,无法理解智力与游戏的关系及其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性。这样易造成孩子内心世界的孤独、无助,易形成孤僻、冷漠的性格特点。此外,祖辈抚养的孩子由于很少与父母在一起,在情感上容易与父母产生隔阂,等到年龄大些的时候回到父母身边,往往对父母的感情是“可敬而不可亲”,易造成两代人交流困难,父母不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。而这种小时候的心灵“饥饿”,情感缺失,容易产生孤独、不信任、焦虑等人格缺陷。

因此,应该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来培育现代的孩子,才能不耽误下一代的身心健康成长。如果祖辈能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当然好,然而,老人受历史条件和传统观念的限制,这种具备现代教育观念的祖辈凤毛麟角。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他们过多,责任还在于年轻父母,养育孩子毕竟是父母的权利和责任。

3.鼓励发现。玩具对儿童的学习很重要,尤其是在他能用玩具进行创造的时候。当然,与玩具相比,儿童常常对成年人的活动更感兴趣。我们不需强迫儿童探索,所有孩子都反感大人这么做。但是,他的确需要大量的机会去体验,而且变化越大,他们创造意识的基础就越宽。教会儿童充分利用他们的感觉是可能做到的。如果他们只意识到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的一部分,那么对可供他们成长和创造用的物质财富的选择就会相当少。创新有很高的要求,需要时间来发展观念,改进产品。在雨天的下午画画是很美的,但是如果儿童不停地被打断做这做那,并在他未完之前就让他收起来,那么他就会失去其中的乐趣。当听到孩子讲:“我干不了”这样的话时,就在给予鼓励,并帮助孩子渡过难关。事实上,他人的赏识对创造性有非常大的影响,儿童好的作品陈列在每个人都能欣赏到的地方,把儿童的画用框子装起来,会使儿童对艺术更感兴趣,通常也会在这方面做得更好。不过必须记住,孤立的发现不是很有用的,它必须与儿童已知的东西联系起来,而后由儿童判断它的价值。发现有点像旋转的万花筒,不彻底搜寻自己所知道的,形成新模式,然后采取创造性的跳跃思维,产生新观念。

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有更多的方法,这就需要父母在平时多发些心思在孩子的身上,注意观察孩子的成长,寻找贴切孩子的教育方式,让你的孩子变的更加的聪明。

(二)让“精彩极了”和“糟糕透了”联姻

在这个世界上,成就事业的是聪明人。在事业中起破坏作用的也是聪明人。同为聪明人,为何结局不同呢?皆因聪明有大小之分,也有教育方法的不同,不同的教育方式所取得的教育效果是不同的,经常听到年轻的父母埋怨双方,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,谁都不愿意做“恶人”年轻的父母就像推皮球一样,双方你来我往,难道在我们生活当中所说的“恶人”真的那么难做吗?

曾经研读过小语教材《“精彩极了”和“糟糕透了”》。虽文章已烂熟于心,但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,获取更多的是启发,特别是“糟糕透了”的教育方式更是震撼着我的灵魂。

文中阐述教育的两种不同的爱的教育方式,一种是母爱的力量:赞扬、鼓励,是温柔的,使小孩增强自信心;另一种是父爱的力量:警告、提醒,是严厉的,甚至是近乎不近人情的严厉警醒,为了不让孩子误入歧途,也就是我们常在生活当中所说的“恶人”。这两种力量交织在一起,正确引导着孩子的成长。母爱的力量给孩子以自信,是灵感和成就感的源泉;父爱的力量让孩子面对困难不屈不挠,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。在母爱这和风细雨的吹拂滋润下,在父爱这暴风骤雨的鞭策考验下,才能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,在成长行使的道路上,不被任何一股风刮倒,勇敢地前进,这样才可以平稳的到达理想的彼岸。

生活中,父母亲经常扮演着两种不同的角色,“好人”与“恶人”却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,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茁壮成长。然而,我们的教育是否也应该有这样不同的教育方式,才能更全面、更有效呢?

听说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:有个高三学生,尽管很有学习的天赋,但整天吊儿郎当。一天,班主任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羞辱他:“如果你能考上大学,我就跪着在操场上爬一圈。”男生大受羞辱,发愤图强。一年后,那个学生考上了大学,一天,他正和朋友在路上散步,遇到高三时的同学,同学向他聊起高三班主任,说班主任很想念他。他忿恨地说起那件往事,说我没叫他跪着爬操场已是对他最大的宽恕了。同学惊讶极了,说:“难道你不知道这是老师使用的激将法吗?”他想了想后全明白了,悔恨地流下了泪水。

是啊,正是这种看似不近情理、甚至是违反教育本义的教育却激发了一个人的潜能,促使一个人奋发努力,成就了一个未来的有用人才。虽然他不是谆谆教导、循循善诱,但毕竟是因人而异、因材施教的“爱”的教育啊!

教师的爱同父母亲的爱一样,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,不尽相同,但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学生成材,否则,怎么会有“恨铁不成钢”之说?可是教育法规及社会舆论更多的是宣扬那种和风细雨般的“甜蜜”的爱,有谁会认可这样一种“挖苦”式的刻薄的爱呢?我们并非提倡这种“魔鬼式”的教育,但他毕竟给了那些年轻父母些许的启迪。

大家或许都知道,为了治疗某种顽疾,医术精湛的中医会在药中用毒,说是“以毒攻毒”。这味药用轻了,不起药效,且有副作用;用重了,会出人命,只有对病症了如指掌,对症下药,剂量又恰到好处,才能产生神奇的功效。我想,那个高三班主任的做法就是“对症下药”,不过他胸有成竹。他对学生的学习状态、学习潜力以及性格中的逆反与不服输,都清清楚楚,因而收到良好的效果。这就像文章《“精彩极了”和“糟糕透了”》中提到的父亲,对一个才七、八岁的小孩写了的第一首诗,在母亲的评价是“精彩极了”的时候,而父亲则是给予“糟糕透了”的激将法的评价,也因为有着样的评价,这样的教育,才促使这个小孩子发奋图强,终成大器,成为诗人、小说家,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戏剧和电影剧本。

“糟糕透了”的教育同样也体现教育的“爱与智慧”。这种爱,看似残酷,却是富有智慧的,我们的教育需要“精彩极了”和“糟糕透了”的“联姻”,因为那是一个爱与智慧的世界。理想的教育世界就是一个爱与智慧的世界,理想的教师就是爱与智慧的使者,他应该拥有爱与智慧,又慷慨地付出爱与智慧,他在爱的付出中收获爱。让我们那些处于迷茫中的父母共同用爱与智慧,对孩子进行理想的教育吧!

脱发纹发    手机版    网站地图    QQ号:20198030